其他
王 钦 | 社会的“强伦理”与“世界”的“弱伦理” ——论新海诚《天气之子》
专题
社会关注
无论是几年前在日本国内引起轰动的《你的名字。》(2016),还是最近上映的《天气之子》(2019),新海诚的作品总是离不开“世界系”类型的故事,尽管这一类型的亚文化作品早已不像21世纪初那样流行。在这里,关于“世界系”,我们仍然沿用东浩纪的简明定义:“世界系”作品的特征在于,男女主角之间的“小小恋爱”被直接和“世界的存亡”这种大问题联系在一起,跳过社会关系的种种中介。这一文类最早可以追溯到1995年的《新世纪福音战士》,但明确自觉地将它作为一种叙事框架来运用的作者,或许非新海诚莫属了。[1]从2002年的短篇作品《星之声》以来,新海诚在不同的作品中尝试着“世界系”文类的可能性和限度,甚至试图通过这一文类与具有公共性的议题对话——《你的名字。》就是一例。不过,如果考虑到“世界系”作为一种特定的故事类型而出现时所折射的社会背景,或许可以说,如今仍然在“世界系”类型框架下讲故事,早已不是一种不自觉的文化症候,而是一种非常自觉的策略性选择。因为批评家前岛贤对于“世界系”背后的日本社会的诊断,显然已经不适用于如今的日本:“这是一个人人都切身感到经济泡沫崩坏开始的长期经济不景气(‘平成不况’),经济大国日本开始蒙上阴影的时代。1995年1月发生了阪神·淡路大地震,3月发生了奥姆真理教的地铁毒气事件,这两次冲击性事件决定了时代的闭塞感。在这样的不安时代中,‘创伤’‘AC症’等词汇流传甚广,流俗心理学也得以繁盛,人们的关心开始内省化,如‘内面’‘真正的自我’等。”[2]如果这段看起来颇有“年代感”的描述对应的是“世界系”作品在20世纪90年代的滥觞,那么值得追问的就是:在21世纪10年代末创作“世界系”作品意味着什么?或者说,今天仍然从“世界系”的眼光来打量新海诚的一系列显然属于“世界系”类型的故事,能够发现什么?